27.第二十七章

池以蘅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思路客小说网 www.silukebook.com,最快更新时光不曾苍老最新章节!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康念先去了江大的南城校区。

    她人到的时候,陈善友正在办公室里和几个学生聊假期实习,看见康念进来,摆手示意她先坐沙发上等一等。

    康念把单肩包顺过来放在腿上,也不急,就坐在那儿听老师跟她们谈心。

    讲到新联社,讲到江州台,讲到如何在实地中发现好新闻……陈老叮嘱了许多,学生拿着小本本很认真的记了几条。最后留给几人几个联系方式,说实在有困难的时候就联络这几个人,都是陈老的学生,同门师兄弟关键时刻总可以帮一把。

    新闻离开人脉是走不远的,康念忽然想到那个人的脸,想起他利用资源对她的压制。

    想到那种密不透风的无可奈何,她眸色深了一点。

    送走了学生,陈老才站起来伸个懒腰。

    伸手去拿水杯,康念眼疾手快接过来,去饮水机上接了杯温水。

    她的手掌一年四季都很凉,吹了风,手指像永远没有温度似的。

    她的小指头先落在桌子上,然后慢慢把水杯放下,没惹出多大的声音,只有瓷器和玻璃相接的一声“叮——”的脆响。

    陈善友看着她就忍不住直叹气,肚子里一万分是为得意门生的委屈,和一分对她毅然决然放弃新闻行业的怨嗔。

    当年发生了什么,这个半百的老人略有所耳闻,可事情的细节,他询问过很多人,却都不知道。

    唯一可见的,是行业里的一颗新星还没完全绽放光芒的时候,就悄然陨落了。

    后来这个得意门生失踪了,无声无息,饶是他的关系网遍布全国各地,都没能发现她的蛛丝马迹。

    一个人转行了,但不会连踪迹都跟着无影无踪。

    可,就是找不到。

    慢慢的他也就失望了,心里却有一丝担忧,生怕在时间长河里,突然听到有关这个小弟子不好的消息。

    他想,没有消息,也许就是好消息。年轻人,总要有打倒在地再重新站立的勇气。

    人在一个地方跌倒了,趴一会儿,一定要重新站起来。

    直到昨天在教学楼里,这个孩子带着恬静的笑容回来看望他。

    但从她云淡风轻的神色里,他还是一眼看穿她的迷茫和委屈,那双原本澄澈透凉的眼神变得深邃,原本大喇喇的笑容被微微上挑的淡笑替代。

    完全变了一个人。

    三两句的交流,就看出她的不自在,细问之下,才得知她在这销声匿迹的四年里,染上了像毒品一样难以治愈的精神疾病。

    早已戒烟的老人陪着康念抽了一支烟。

    康念没有说话,陈善友也不开口问询。

    但他看得出来,这次他的学生回来,是有话想对他说。

    陈善友端起杯子喝口水,把旁边老师空着的椅子拉过来,伸手指了指,让康念过来坐。

    康念坐定,低着头。

    “康小念啊。”陈善友叹着气,喉咙里打转半天也只得反复念叨她的名字。

    康念咬着下唇,缄默。

    “唉……”陈善友看她这幅样子,也不再说什么。

    拍拍她的肩头,看着她,“我知道你有话想说。当年你离开这行业,发生了什么,我也不问了,你自己的事情,还是要自己拿清楚才行。别人劝再多都不是你的想法。”

    康念眨眨眼睛,想哭。

    这个把她当做自己女儿看待的老师,她打心眼里是敬重的。

    她吸了口气,头抬起一点,目光落在桌子上那块压着的玻璃上,“老师,我想回来做新闻了。”

    陈善友眼睛骤然亮了一下,坐直了身体,等她的后话。

    说不感动那是假的。

    一块璞玉静待雕琢,一匹千里马可遇不可得。

    康念在他眼里就是璞玉,是千里马,陈善友深谙培养人才的道理。

    康念说:“……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我毕业的时候,曾经有两个朋友从北华飞过来和我照毕业照,那时候我们仨还拉着您一起照过相。”

    陈善友目光深远一些,似是回忆了一下,片刻乐呵呵道:“记得,还有一个姓苏的女孩子,叽叽喳喳的,特别会说话。另外一个乍看不起眼,但是聊什么话题都能说出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,印象深刻啊!”

    康念提及友人,目光柔和了点,终于笑一笑,“对,苏嘉言和江清宁,这次清宁来找我,说央台要做一个深度报道,已经到了最后准备阶段,问我愿不愿意跟着去。”

    陈善友神色诧异,“是丹城西山村那个?”

    康念答:“是。”

    陈善友若有所思的点点头,“江清宁……是央台新闻频道的出镜记者吧?两年前b市违法排污的稿子,就是她写的,听说还遭遇过涉事企业的人身威胁。”

    康念没想到陈老会知道江清宁的履历,想了想说,是她。

    江清宁还在北华读硕士的时候就被央台看中,一毕业就签了三方协议,顺带解决了b市户口。

    这几年她跟着台里做了不少深度报道,所出新闻稿也获了不少大奖。

    最引人侧目的当属b市违法排污的那个深度栏目,那时候的江清宁,还是个刚从业不久的普通小记者。

    那个项目是b市花了心思招商引资来的,原是个利民的好项目,希冀能带动b市新区的发展,却不成想这个黑心企业转头将废料排进新区的土地里。

    农民怨声载道,可没地方反馈——没人受理,各部门挨着踢皮球。

    要说也不怪地方,这事儿上头压着,没发话,谁也不敢做出头鸟。

    排污问题是江清宁休假时踏青时发现的,她上报了选题,领导思虑再三还是让她先暗访一阵子。

    那时候的江清宁怀揣着新闻理想,总觉得新闻人的笔杆子应该发挥点推动社会向上的作用,历时一个月的蹲点,她将违法排污整理成一篇长稿,顺带整理了7个G的影像和图片资料。

    这篇报道被压在台里三个月,直到破土而出的那一天。

    江清宁一战成名,也成了台里的重点培养对象。

    但就为这篇稿子,她三次遭遇报复,最狠的一次差点被拖上车给拉去卖了,幸而撞上梁霄回国,派了两个保镖随身保护了半年才慢慢平息。

    陈善友停顿了一下,嘴唇动了动,用一种感叹的语气说,“你要是真想去,我可以帮你。”

    康念搓了搓手指,她正是这个打算。

    “你上次来的时候,我就知道你有事情同我讲。”陈善友狭长的眸子望着她,严肃认真,“但你要想清楚,你一旦回来重走这条路,我是不会再放任你任性第二回的。新闻人要有做新闻的样子,行业的现实摆在这里,有很多事情等你去挖掘,你未来要经历的事情只多不少,结果可能会很糟糕,也可能会遇到像江清宁这样的危险报复,这些你都想过了么?”

    康念咬咬牙,“我都想过。”

    她抬头,眼神诠释坚定:“但我还是要回来,有人想让我跪着,我偏要站起来。”

    她偏要站起来,拍拍身上的土,昂头,挺胸,做她想做的事,成为她想成为的人。

    陈善友看了她一会儿,点点头没多说什么,从鼠标旁拿起电话,打开通讯录调出一个号码。

    听不出是打给谁,但似乎同央台的报道组有关。

    对方寒暄一会儿,切入正题,过了一会儿听见陈善友将康念的信息报给对方。

    康念坐在一旁听着,心中忐忑,但更惊讶于四年后,老师竟还能从记忆里调出有关她的一切资料,而不用同她核对。

    心中好似缓缓淌过一股热流,一阵暖意。

    水凉了,康念起身去添热水。

    陈善友看着她的背影,突然问道:“康小念啊,你成家了没有?”

    康念的手小幅度一抖,笑着摇了头。

    “你大哥的女儿都得四岁了吧?”

    提起康丞亮,康念在脑海中过了一遍,她离家那年嫂子怀孕七个月,如果孩子足月出生,算下来,应该是要四岁了……

    她笑笑,缓慢回道:“……应该是。”

    陈善友喝一口水,看着她说:“三月的时候有个论坛,我和你李老师去了一趟,碰见过丞亮。”

    康念眼神动了动。

    “我还没开口,他就向我打听你。康小念啊,别嫌老师说得多,一家人啊,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。”

    康念撅撅嘴唇,点点头。

    又闲聊了几句,康念起身告辞,陈善友非要送她到楼下。

    面对老师的热情,康念心怀感恩的接受。

    坐上校车,从南城校区到老校区,这段路要近一个小时。

    一路上,康念脑中都是放空的状态,像是想了很多,又像是什么都没想,窗外景色变化,一切都那么不真切。

    到达目的地,她跟在最后面下车,脚踩到地面上,才恍然涌上一点真实感。引力拉她回现实,她盯着行政楼看,顿时觉得一阵解脱。

    希望像溺水人的芦苇,她亲手把自己从自我的放逐中拉了回来。

    这内心的升华,康念欣喜也怅然。

    好像,所有的执念波澜都终在一年又一年的思量中趋于平淡了,女人看似柔弱的肩已然能将它们扛起来,背负于身,这是迟来的成长。

    她往前迈出一步,然后越走越快,感受着耳边的风,她想,是时候向前走。